目錄
- 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?
- 沉沒成本例子
- 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
- 投資的沉沒成本
- 如何避免沉沒成本?
- 沉沒成本的意義是什麼
按照經濟學上的定義,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,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,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。那麼,究竟沉沒成本是什麼?如何應對投資時的沉沒成本?下文將為大傢全面介紹。
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?
沉沒成本(Sunk Cost) 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回收的成本,常見的沉沒成本包含時間、金錢等等,無論未來的決策如何,都無法改變這筆成本的存在。
在日常中許多人因為「過去已經付出的成本」而陷入沉沒成本謬誤,導致決策偏離最佳選擇。例如,當購買瞭一件不適合的衣服時,仍然強迫自己穿上,或報名瞭一門不感興趣的課程後堅持上完,隻因為「已經花瞭錢」。
這些行為實際上是錯誤地將沉沒成本納入決策考量,使得選擇不再純粹基於當下的價值與未來的預期收益,而是受到過去投入的影響,導致非最佳決策的產生。
因此,在做決策時,應該理性看待沉沒成本,而專註於未來的可能收益與機會成本,以確保選擇最合理的行動方案。
沉沒成本例子
沉沒成本的例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,以下為生活化的舉例:
例如,你花瞭1800 元買瞭一雙運動鞋,回傢試穿後發現這雙鞋有點緊,走路時不太舒服。
這時候你有兩個選擇:
- 選擇一:勉強穿著,因為「已經花瞭1800 元,不能浪費」。
- 選擇二:用相對低價轉賣,或免費送人,然後再買一雙更合腳的鞋,確保走路舒適。
如果選擇1,你可能會一直穿這雙不合腳的鞋,結果每次走路都感到不舒服,甚至導致腳痛,長期下來反而影響健康。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謬誤,因為1800 元已經花瞭,不管你穿不穿,都改變不瞭這筆錢的去向。
而選擇2,雖然短期內看起來是「浪費」,但如果能轉賣或送人,甚至換一雙適合的鞋,長遠來看,對自己的舒適度和健康更有利,才是更理性的選擇。
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
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的概念時常被一起討論,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,沉默成本探討的是已經發生過並付出的成本,機會成本則是假如有另一個決策時的獲益,一個註重於過去、一個註重於可能性,本質上完全不同的。
- 沉沒成本: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,不應該影響未來的決策。例如,你已經買瞭不合腳的鞋子,而且已經過瞭鑒賞期,這筆錢已經是沉沒成本。
- 機會成本:指的是因為選擇某個選項,而錯失另一個選項可能帶來的收益。例如,你花1800 元去買鞋,那麼這1800 元原本可以用來吃一頓好料,這就是機會成本。
在投資中,機會成本的概念也非常重要。舉例來說,假設你持有一支股票,這支股票一直下跌,但發現另一支股票有更好的成長潛力,此時,若你繼續持有原股票,就可能錯失在更具潛力的標的上獲利的機會。
投資的沉沒成本
在投資市場中,許多人因價格波動而影響決策,導致錯誤判斷。理性投資者應將過去的投資視為沉沒成本,專註於未來的預期收益,而非自己的持有成本。
以價值投資的思維點出發,價值投資強調基於基本面分析與目標價來做決策,而不是被短期股價波動左右。當企業的基本面未發生變化時,股價的下跌並不代表投資價值下降,反而可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買入機會,因為未來的潛在上漲空間變得更大。
例如,你的總資產為100 萬元,決定投入20 萬元(20% 倉位) 買入臺積電,預期未來價值達1300 元,於是在1000 元買入。但市場下跌,股價降至800 元,投資價值縮水至16 萬元(倉位降至16.67%)。
此時,你面臨兩個選擇:
- 恐慌停損,或等待小幅反彈後賣出。
- 持有或加倉,因為仍相信臺積電未來可達1300 元。
假設目標價仍為1300 元,當股價從1000 元跌至800 元,潛在收益空間從30% 提升至62.5%。 800 元的投資機會比1000 元更具吸引力,但許多投資人卻因帳面虧損而害怕加碼。
若基本面仍穩固,選擇繼續持有或加倉才是理性的,因為當價格下跌,未來的上漲潛力反而更大。然而,許多人因恐慌賣出,錯失獲利機會。
如何避免沉沒成本?
避免沉沒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理性的思考決策,許多投資人因為不願接受過去的損失,而做出非理性的決策。
然而,真正理性的投資應該擺脫沉沒成本的影響,專註於當前市場條件與未來的預期報酬來做出最佳選擇。
當面臨投資決策時,可以思考以下幾個關鍵問題:
- 如果今天我是空手,我還願不願意在這個價格買入?
- 如果願意買入,那該投入多少資金?
- 是否有其他投資標的,能提供更好的報酬?
若市場上有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,應該考慮轉換資金配置,而不是死守過去的投資。
沉沒成本的意義是什麼
沉沒成本是人類獨有的一種非理性的心理謬誤,但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心理謬誤,人類的社會就會分崩離析,因為這謬誤就是人“社會性”的基礎。
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系的基礎其實就是投資造成的沉沒成本,E對F投資越多,因為沉沒成本,E就會越想親近F、越離不開F。在一般健康的情感中,投資應該是對等的,因此同樣因為投資造成的沉沒成本,F也會越想親近E、越離不開E。此時,雙方都知道自己想親近對方,對方也想親近自己;都知道自己離不開對方,對方也離不開自己,因此,他們有瞭信任,他們並肩越走越遠。
如果沒有沉沒成本的心理謬誤,投資就無法催生這層情感,人與人之間便不會有信任,人類將不會有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每個人就隻會相信自己,每個人隻能孤獨地生存。沉沒成本,是使那一個個自私的人性勉強粘合的膠水。
當投資人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思考,而非執著於過去的買入價格,就能擺脫沉沒成本的束縛,以更理性的方式優化資產配置,不因短期損益影響判斷,最終做出對長期獲利最有利的決策。
原创文章,作者:fanbi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anbi.net/btc/24518